什么是大智若愚_首愚法师是副会长吗_首愚法师是邪师吗

大家忘记老子还说过“大智若愚”这句话,愚并不一定是愚笨。尤其古书上讲到愚,往往不用“愚”字,因为愚有诚实、朴素的意思。所以,上古古典的书籍,“愚”字不太当“笨”字解,而是老子思想所主张的朴实、厚朴。朴实并不是笨,因为一个笨人并不一定不朴实,但笨人会捣乱,会调皮,自以为聪明,便自作聪明。这些人大处愚笨,使小聪明,所以笨人做的事情,常会把人气坏了。现代一些犯罪的青少年,就是如此。那并不是朴实,朴与“愚”与“诚恳”两个字往往一起用。“愚钝”有同等的意思,是非常纯朴诚实的意思,所以老子曾讲到“大智若愚”。

老子有几句话,下面先引用来解释“智”与“愚”的问题。“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他说真正智慧高到了极点,就是“不知”,不是真的不知,是好像不知,好像没有智慧;也就是以前提到过的半罐水响叮当,满罐子水就不响了。智慧到了最高时,似乎是“不知”。“不知知,病”,一般人就犯这个毛病,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自以为学问很好,智慧很高,“不知强以为知”,根本不懂而以为自己真的懂了,这是一个大毛病。“知不知”,智慧到了最高处,一切事情都知道了,心情反而很平淡,等于普通一个不知的人一样,这是最上智的人。

当社会思想很乱的时候,唯一的办法是不玩弄聪明,要非常诚实。我常说,几十年来的历史教育下,结果是人人玩聪明、动脑筋、玩手段,一个比一个厉害。年轻一代比老的一代更聪明,更厉害,也更麻烦,都到达登峰造极之势。将来真正成功的人,一定是诚实的人,因为大家都狡猾,老实人反倒受欢迎了。

*****

讲到朴实无华,那是最为重要的,不管是心理、生理,或者是行为上,都要修养到“朴实”。不加妄念是基本的修养。人性本来就很朴实,所以不朴实的人,是被后天环境污染的结果。能够把这些污染去掉,回归到本来的朴实,那就是“道”。因此,老子的结论是:“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朴”是一块原始的木头,没有经过雕凿,没有经过人的加工;人性也是这样,原始的社会也是这样。我们上古的祖宗们,就生长在“道”的世界,所以不需要修道,因为个个有道。那个时候也不需要有宗教,因为个个都在修中。

人类社会,在精神文明上讲,越到后来越是退化;在物质文明上讲,后来则是天天有进步。我常说,大家讲进步,要划一个界限,就物质文明而言,后来的社会的确是有进步的;但是道德的文明,不但没有进步,而且是在退化中。所以,在东方文化史上,认为人文文化是退步的。“朴实无华”散解了以后,就变成物质文明的兴起,“朴散则为器”,这个“器”不是指物质。孔子在《易经》上也说明这个道理,人类原始的本来就是“道”,不需要有道德仁义这些名称。到了人类社会越向前发展,精神文明就逐渐退化,物质文明就越发达起来。

可是,江水东流去不回,世事是没有办法复古的。如果希望人类思想、精神文明复古,则是错误的。既然不能够复古,那么,人类是否要永远的坏下去呢?不会的,因为“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当一直前进到极点后,就会又回转到了本位,“道则返也”。等于一个人吃东西,给他吃饱了以后,他什么都不想吃了。

*****

天地间的事物没有不变的,所以“道常无名”,没有一个永远不变的形态,没有一个永远不变的应用。“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这个“朴”字,代表道的原始运用,最初的运用,最细微的运用;这个“朴”看起来很小,但天下没有人可降服它的,“臣”字则是降服的意思。《老子》许多文字与禅宗的话头一样,要从许多角度去看,要多方面去体会,自有很多的领悟。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如果真懂得“朴”的应用,才能做一个帝王,或做一个领袖;以现代观念而言,一个家庭中有一大堆子孙,你在家就是领袖,也是个侯王。你这个侯王就要懂得“守朴”,最基本的一点朴实无华要守得住。能抓得住基本那一点原始的运用,“万物将自宾”,宾者客也,那万物就由你做主,都向你这归依而来了。“朴虽小”,很细微,很朴实,很本分,如果能做到的话,那么,“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万物就由你做主而向你归服了,这也就是《阴符经》所讲的“机”。

*****

正的学问好像是“不学”——没有学问,大智若愚。“复众人之所过”,恢复到比一般人还平凡。平凡太过分了,笨得太过分了,就算聪明也聪明得太过分了,都不对。有些朋友相反,就是又不笨又不聪明得太过分。真正有道之士,便“复众人之所过”,不做得过分,也就是最平凡。真正的学问是了解了这个道理,修养修道是修到这个境界。

我们处世的道理,就是向这个路上走,尽量地不说话,为人处世,要把自己的聪明磨掉。尤其是青年人,聪明不要外露,再把思想上的纷杂去掉,最后和光同尘。那么什么是做人最高的艺术呢?就是不高也不低,不好也不坏,非常平淡,“和其光,同其尘”,平安地过一生,最为幸福。他说这就叫“元同”。“元同”的道理,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明,就是“最平凡”。做人要想做到最平凡,也是不容易的,谁都不容易做到。假使一个人真做到了平凡,就是真正的成功,也是最高明的。

*****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老子说真正的大丈夫,走实在的路子,只有修道。道是什么?无为。依照佛家来讲,就是“万缘放下”,大丈夫不走微末的路子,要走实在的路子。“道”就是把所有的知识,一切统统丢开了,聪明智慧都丢掉,回归到朴实无华。“去彼取此”,去掉那些外表的华丽知识什么是大智若愚,找回自己生命本来的朴实。老子的榜样是什么呢?就是“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回归到在妈妈怀抱时期那个状态,什么都不知道。你骂他时是笑笑,那多好啊!骂与赞扬都差不多,没有分别。牛奶与剩菜混在一起,他也不分别,那都是“朴”,回到那个朴实的身心。

《老子他说》(东方出版社)

--------------

事实上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最平凡。我们反过来,随便找一个乡下很土的种田人,一个老实人,对他研究研究看,就可发现一个平凡的人,也就是一个伟人。所以说学问真正好的人,最后是最平凡。如感觉到不凡,那是犯了“自命不凡”的毛病,有了这种心理,就可见这个人有限。真正了不起的人,看起来是最平凡的,所以在哲学的观点上,就有“大智若愚”的说法。如果真有学问的人,学问到了家,自己又变成很平凡、很普通,不“自命不凡”。

《论语别裁》(东方出版社)

--------------

“离娄之明”,此人非常聪明,聪明绝顶。古代相传,有人是眼睛厉害的聪明,有人是头脑特别聪明,离娄是怎么聪明,这里没有详细地讲。历史上有好多聪明的人,不过聪明的结果是骗了自己一生,也骗了人家一生。孟子说离娄,这是一个聪明的人。第二个人是中国古代的工程师,可以说是一个科学家,名叫公输班,鲁国人,也比孟子的年代早,比孔子晚。我们中国的泥水匠、木匠,所拜的祖师爷就是公输班。大家都晓得墨子跟公输班斗过法,两人在战术工程上比过本事。“公输子之巧”,这个巧就是现在讲第一流的科技人士,什么机械都能够做,什么战斗的工具都能够发明,这是第二个人。

“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假使一个人有离娄那样聪明,公输班一样的灵巧,如果“不以规矩”,就不成方圆。规矩是两个东西,规是画圆的,矩是画方的。中国古式的规矩,在《天工开物》这本书上有样子留下来,《古今图书集成》也有。现在所用的,都是新的科学仪器,旧的规矩是什么样子,就要自己去找了。他说以这两个人的聪明智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如果不使用规矩想要造一个东西,他画的方不一定是正方,圆也不一定是正圆,不标准;要绝对标准的话,必须依靠仪器,就是规矩这两个东西。换句话说,一个人特别聪明,只靠聪明而没有学问,没有了解传统的东西,没有了解世界上已经成就的知识,而想求新的发明,几乎是不可能的。虽不是绝对,但是非常非常冒险的。

这些人头脑好,这是一个话题哦!我们小的时候读这些书绝对不懂,人老了,成精了,慢慢懂了。个个都很聪明,不聪明怎么能领导那么多人,成那么大的事业?但是历史上扰乱世界、扰乱人类的,也都是第一流聪明的头脑。不过,聪明没有道德的培养,那个聪明就成为危害人们的技巧了。历史上有一个大原则,我们再查二十五史,由秦、汉、唐、宋、元、明、清一路下来,乱世的每一个帝王都是绝顶聪明。譬如李后主,大家都很喜欢他的词,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你说这个人好不好?绝顶聪明。跟李后主一样聪明的多得很,宋徽宗也是一个,又是大文学家,又是大画家。历史上许多奸臣,也都是绝顶聪明的。但聪明没有经过道德的熏陶、学问的培养,没有用,这是重点所在。现在我把这个话头参通了告诉诸位,就是说明不照规矩做的话,虽聪明也没有用。

我们修道也一样,大家学佛修道打坐,都在用聪明,绝对不肯守规矩,都拿自己的意思来批注。譬如问打坐的人,什么叫定?好像没有思想就是定,每个人都这样批注,从来没有查过佛学有没有这样的话。佛经上讲一句空啊,就乱下批注,都是聪明,所以学理都没有搞通,没有用。回过来讲,我们年轻同学们注意,《孟子》这个话不但讲大的方面,也讲小的方面,每个人都要注意,对于聪明要小心。我们在座的青年同学们,大家个个都自认聪明,谁肯承认自己是笨蛋啊?但是这个聪明就是大问题。

《孟子》文章看起来那么美,那么平实,好像话都告诉你了,可是,他有很多东西都在文字的后面。譬如他说“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就是告诉我们,聪明没有用。这句话让我们想到老子说的“大智若愚”,这个大家都知道,真有大智慧的人,不会暴露自己的聪明;不是故意不暴露,而是最诚恳,最诚实,才是最有大智慧的人。“大智若愚”这个观念,不是同《孟子》这一段的观念一样吗?但是《孟子》同《老子》也有他们反面的意义,读《老子》这本书要注意哦,大智若愚反过来,就是大愚若智哦。大笨蛋有时候看起来很聪明,他还处处表示自己聪明;越表现自己聪明的人,一定是笨蛋,暴露了自己。所以大智若愚,老子只说了正面,反面那是老子的密宗,不传之密,你要磕了头,拿了供养,他才传给你。《孟子》的道理也是一样,所以为政也好,自己修养也好,都是这个原则。

孟子引用《诗经》的话“不愆不忘”,不要超过这个原则;换句话说,这四个字要很灵活地运用,不要笨得过度了,好人做得太过分了,就不是好人,那就是个笨人。好人跟笨人两个是隔壁,聪明跟坏蛋两个也是隔壁,这个中间恰到好处是最难的,所以说大智若愚,大愚就若智。“不愆不忘”这一句话,既不要超过,也不要失去原则,然后取其中庸而行之。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无论如何要有一个原则,原则不能违反。在这里我只好拿学佛的人做比喻,像这里年轻同学学佛的,学得个个面有菜色,脸无笑容,令人看到就难受。看你们这些人的面孔啊,就知道那个细胞一点都不活泼,天机本是活泼泼的,结果你们修得呆板了,活泼泼跟呆板差得很远啊,这个就是太过了,太过了就是毛病,学问修养也是这个道理。

《孟子与离娄》(东方出版社)

--------------

真正的学佛是高度的智慧,第一波罗密,至高无上的智慧。什么叫第一波罗密?真智慧无智慧,就是老子说的大智若愚,有个智慧的境界,那就糟了。真正的智慧也就是中庸:“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没有思想,没有忧虑,既无烦恼亦无悲,觉性清净,这是第一波罗密,真正第一等成就的最高智慧。

我们真正成佛的工具是什么,世界上做任何一个东西,都要具备工具,我们要想成佛,工具是什么?智慧!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什么是大智若愚,是名第一波罗密。你说,我智慧很高,自恃聪明,那你就是第一等笨人。怎么样才是第一等智慧呢?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到这个境界无思无虑,是第一波罗密。以这个方法来求佛,学佛,成佛,就对了。

*****

无上菩提是非常平实的;古德告诉我们,道在平常日用间。真正的道,真正的真理,绝对是平常的,最高明的东西就是最平凡的,真正的平凡,才是最高明的。做人也是这样,最高明的人,也最平凡,平凡到极点的人就是最高明的人。老子也说过:“大智若愚”,智慧到了极点时是非常平实的。

人常常自命不凡,但是那是自命啊!自己认为自己不凡而已。要真正到达最平凡处,你才会体会到最高的。所以我们学佛学道,千万要丢掉那些神奇,不平凡的观念。能到达人生最平凡之处,你可以学佛了,也知道佛了。

《金刚经说什么》(东方出版社》

******

赞赏

感恩您的慷慨(请识别下图二维码)。不论赞赏多少,是心意也是鼓励!

******

(佛历农历公历一体)《佛历:2020修心日历》(请识别下图二维码进入购买页面)

******

———END———
限 时 特 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12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jiumai99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