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作为一个内容分发平台,降低用户获取内容的门槛,是内容更加轻量的载体,但是它承载的还是内容。微信的目标是连接一切,微信不满足于止步于连接用户与内容,微信想直接连接用户与服务。他们希望在传播内容的同时还可以提供服务。

微信在2013年专门拆分出一个服务号出来,服务号只有组织才能申请。其定位就是提供服务的平台。如果说订阅号的定位是连接用户与内容;而服务号就是连接用户与服务。

服务号为服务商开发了更多接口

订阅号与服务号最大的区别不在于推送频率以及展示的入口。而在于服务号提供了更多的接口能力,订阅号只是提供了订阅推送能力。

以用户就餐的场景为例,如果这家餐厅开通的是订阅号,用户只能看到推送的文章。订阅号也有菜单栏,但是不支持配置外部链接。用户在菜单栏里看到的其实还是文章。

而服务号开放了更多的接口例如获取用户信息、模版消息、微信支付等。用户在餐厅的服务号里可以直接完成在线排队、点餐、付款等操作。

就拿在线排队这个功能来说,我们经常会遇到餐厅座位已满的情况。我们要排队,只能人坐在那里耗,不能走远。服务号的出现,商家获取到用户的openID,通过推送模版消息告诉用户实时排队进度微信公众号菜单跳转外部链接,用户可以四处逛逛。

如果没有服务号,“在线排队,实时提醒”的功能也可以做。但是商家的开发成本和用户使用成本都会提高。实时提醒的方式只能通过发短信方式,而且需要用户输入手机号,用户的手机号也会存在泄漏的风险。

对于一些业务逻辑比较简单的服务商来说,放弃开发独立的app,转而运营微信服务号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不仅仅是更低的研发成本,更是因为微信是最大的流量池,用户在微信里可以直接享受服务,可以减少因下载安装app所造成的用户流失。

用户在哪里,服务就应该在哪里。

下载安装一款几十M甚至上百M的app对于用户来说,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情。我到你这吃饭,点个菜还需要下载安装你们的app,你疯了吧?

03

H5与原生页面

服务号的出现,让用户可以在不下载安装app的情况下就可以享受服务。但是服务号是无法取代APP的,为什么?

首先我们来回答一个问题——服务是什么?

服务对于用户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一个个页面。我在这个页面上可以缴话费,在那个页面上可以查询公交车信息。页面是服务的载体。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页面是如何搭建的呢?这里我们先花时间简单介绍一下前端知识。

我们在手机上看到的页面分为原生页面和h5页面。

原生页面的开发成本更高。搭建一个原生页面,需要安卓和iOS两端各开发一套页面;而H5页面,只需要开发一套页面就行了。

用户要访问原生页面必须要下载安装APP,而用户在浏览器就可以直接访问H5。

原生页面的改动,必须要经过应用市场的审核。审核通过后,用户还需要更新APP的版本,才可以看到改动后的原生页面。H5页面的改动不需要审核,可以随时上线,更加敏捷。苹果每年圣诞节期间都要休假暂停审核的平台,如果你的APP针对元旦在原生页面上做了一些改动,iOS版本必须要提前提审。

原生页面直接跟操作系统交互,而h5页面是跟宿主浏览器交互,所以原生页面可以提供更多功能;

原生页面的交互比原生更加流畅。

总结:

而服务号的主体只能基于h5进行开发,很难给用户提供原生app一样的体验。因此让服务号承载连接用户与服务的功能,其实是过度赋能的。微信需要一个产品来连接用户与服务。

04

从服务号到小程序

2016年初,因为服务号没有达到预期,微信宣布要新开发一个新的公众号形态,一种提供新的服务能力的公众号——应用号。

“我们开发公众号不是为了媒体,我们的本意不是传播内容,我们要提供服务,但服务号没有达到预期,我们在讨论一个新的形态,叫应用号。平时不发东西,他安静的存在在那,低频的需求不需要安装App,微信尝试让更多App以轻量便捷的形态在微信中存在,就是应用号。”

——张小龙 2016年微信公开课 谈应用号

2017微信公开课,张小龙正式推出小程序

一年后,微信应用号上线了,只不过名字改成了小程序。小程序兼顾了原生和h5的优点。从用户的角度来说,体验比h5更好,比下载app更加便捷。开发成本低,开发一套页面可以兼容不同的平台,可以给用户提供原生页面的体验。

其实在我看来,小程序更像是一项新的前端技术,而不是新的产品形态。

张小龙在小程序刚发布时,给小程序定了4个特性:无须安装,触手可及,用完即走,无须卸载。

其实无须安装,深究起来是错误的。小程序是需要用户下载的,但是小程序的包太小了。与APP动辄几十M乃至一百多M相比,只有1-2M大小的小程序非常的轻量。2018年初很火跳一跳小程序包的大小只有4M。在loading过程中就可以完成下载,用户基本上是无感知的,因此包装成无需下载也没什么问题。

app跳转微信公众号_微信公众号菜单跳转外部链接_微信公众号自定义菜单跳转网页

18年初火爆一时的“跳一跳”

05

触手可及

触手可及,在我看来是微信小程序最重要的一个特性,因为他体现了张小龙对于未来应用形态的理解。

假如我看到房间里面的一盏灯,我想让这个灯关掉或者打开,当我透过这样一个很智能的眼镜看到这盏灯的时候,我会希望在那个灯的上方会出现一个虚拟的开关,我甚至可以用眼镜去控制这样一个开关,那个开关是什么东西?它其实是出现在真实物体上面的一个应用程序。当我看到这盏灯的时候,它的开关应用程序就自动出现了,同样的你可以想象非常非常多的场景。当你走到一个公园的门口的时候,可能公园门口会出现公园门票的应用程序,也就是说当你看到任何一个眼睛能看到的实物的时候微信公众号菜单跳转外部链接,这个实物背后的信息和应用程序都会自动浮现出现,你通过眼镜或者别的方法控制这样一个应用程序,去启动它,去运行它。

——张小龙 2017年微信公开课 谈未来应用形态

在张小龙的设想中,小程序是没有统一的固定入口的,小程序入口应该是出现具体的需求场景中。当用户有需求时,用户就可以立刻访问小程序。当用户没有需求的时候,就不应该提供访问小程序的入口。

小程序刚上线的时候,最主要的访问来源是线下扫码。微信小程序上线后半年,使用频率最高的小程序是摩拜单车、实时公交、滴滴出行这些线下场景。张小龙提到的电灯和公园的例子都是线下的场景,所体现的想法也正是小程序应场景而生的理念。

app跳转微信公众号_微信公众号自定义菜单跳转网页_微信公众号菜单跳转外部链接

但是对于各个服务商来说,这一点他们很不喜欢。不管用户对自己有没有诉求,他们都希望自己小程序可以无时不刻不在用户的眼前晃悠。朋友圈,公众号,微信群,他们希望在微信所有流量大的场合都露出自己的小程序。

基本上微信每次发布一个新的功能,都会被理解成一个新的风口。各家都会一窝蜂上去想着怎么去捞取一波新的流量红利。因为微信是中国dau最大的app,是头号的流量池。为了防止过度营销,微信小程序在入口上做了很多限制。

首先,微信小程序不支持分享到朋友圈,也就是说用户在朋友圈看不到微信小程序。一旦小程序可以分享到朋友圈,那么各个商家就会想办法把小程序打造成一个营销工具,在朋友圈进行病毒式营销吸取粉丝。这明显有悖于张小龙对于小程序应场景而生的定位。

微信公众号自定义菜单跳转网页_app跳转微信公众号_微信公众号菜单跳转外部链接

初期的小程序甚至不能通过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小程序。就是为了防止一些服务商会通过生成新年签等图片在朋友圈进行圈粉营销。

后面小程序的入口逐渐放开,用户可以从微信公众号(菜单、文章页)、其他小程序和APP的入口访问小程序。

今年7月份微信小程序在安卓端开始支持分享到朋友圈,但是分享到朋友圈的只是单页模式的小程序。单页模式做了很多限制,可实现的交互与接口能力有限。最首要的就是页面无登录态,这直接断绝了商家的营销需求。因为在这个页面,你根本拿不到用户信息。

微信严禁服务商把小程序当成一个营销引流工具,微信小程序有个运营规范建议大家可以看一下。里面详细记载了通过小程序进行营销引流的各种死法。

06

用完即走

在张小龙的设想中,小程序是一个提供服务的工具,用户完成了服务就应该直接离开。对于很多商家来说,他们不想让用户用完即走。因为用户走了可能就再也不回来了,用户想用户留在小程序里。

如何提升小程序的用户留存呢?有钱的话就砸钱,每天都有羊毛可以薅,用户肯定每天都来。但是这个成本太高,且不具备可持续性。

【我的小程序】是小程序唯一固定的入口,【最近使用】只是小程序的使用记录,并不算是固定入口

那么换一种思路,诱导用户把小程序添加到任务栏的【我的小程序】。例如,添加就给你发积分,卡券。这样用户每天都能看到,增加曝光。但是微信没有提供用户添加小程序事件的接口。也就是说这个用户有没有添加这个小程序你根本不知道。

看来这条路也不行,微信认为小程序就是一个工具,铁了心让你用完即走。

那么走去哪?微信是头号流量池,各服务商会尽量从微信来引流到自己的app,公众号甚至是其他小程序。

小程序之间互相跳转:支持;

微信为了避免小程序之间互推引流,之前对小程序相互跳转进行了严格的限制。首先两个小程序必须维护同一个公众号主体下,需要把对方小程序的appid维护在app.json中,而且最多只能跳转10个小程序。但是从今年5月份开始,限制逐渐解除。现在只要你知道对方小程序的appid,就可以做到在在自己的小程序(原生页面)里唤起对方小程序;

———END———
限 时 特 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12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jiumai99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